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5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33 毫秒
1
1.
目的观察癃闭舒胶囊联合甲磺酸多沙唑嗪片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360例肾虚血瘀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随机分为A、B、C组,每组120例。A组给予癃闭舒胶囊安慰剂联合甲磺酸多沙唑嗪片,B组给予癃闭舒胶囊联合甲磺酸多沙唑嗪片,C组给予癃闭舒胶囊联合甲磺酸多沙唑嗪片安慰剂。癃闭舒胶囊(0.3g/粒),每次3粒,每日2次口服;甲磺酸多沙唑嗪片(2 mg/片),每次1片,每日1次口服;各组均治疗12个月。纳入FAS分析A组为113例,B组为115例,C组为116例。观察各组主要疗效指标[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IPSS)、最大尿流率(maximum urinary flow rate,Qmax)、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评分]及次要疗效指标[残余尿量(postvoid residual urine volume,PVR)、前列腺体积(prostate volume,PV)、中医症状评分]。以受试者平均年龄(66岁)作为分层因素(年龄段是50岁≤年龄≤66岁和66岁年龄≤80岁),进行疗效分析。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A、B、C组IPSS、QOL评分和中医症状积分均降低,Qmax增大,B组和C组PVR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治疗后组间比较,主要疗效和次要疗效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6岁受试者的临床疗效比较,B组优于A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独运用癃闭舒胶囊或甲磺酸多沙唑嗪片及两药联合治疗BPH均安全有效。伴有残余尿异常或年龄超过66岁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适合选择两药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2.
中医医案是医家实践经验的生动体现,更是中医学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中医古籍医案具有记述多样性、隐性知识较多等特点,给后世研究带来较大困难。本文通过介绍质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创造性特点及质性研究的诠释性,阐释该方法运用到中医医案研究的科学基础。通过比较质性文本分析法与扎根理论方法,具体阐释了质性文本分析法运用到中医医案研究的可行性,该分析法重视原始资料、分析严谨性和分析创造性的特点,利于挖掘中医医案的精华,提升中医医案研究的可信度。该分析方法浸润在原始资料中,通过严谨可视化创造性分析,实现研究的深入性,以深入性追求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以归纳性追求研究结果的系统性,深入性、科学性及归纳性确保了研究结果的价值和意义。基于运用质性文本分析法研究叶天士医案的实践,本文展示了叶氏著述“病-机-症-方药”一体化研究路径。为了拓展运用质性文本分析法研究中医医案的范围和可操作性,凝练提出野质性医案分析途径冶,明确指出了该途径的具体步骤和适用情况。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中西医药互补治疗、循证医学研究方法4个方面,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提高ED的临床疗效。简要分析了中医和西医治疗ED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应如何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治疗ED。  相似文献   
4.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是50岁以上男性人群的常见病,以进行性排尿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笔者提出中西医结合治疗应突出中医特色,运用病症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的方法,建立动物模型开展实验性研究、建立中药疗效评价系统、改善中药剂型等措施,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正>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发伴葡萄膜炎、慢性肠炎等其他关节外表现[1]。该病起病隐匿,病程长,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房定亚教授为著名的风湿病专家,首都国医名师,他认为AS属“筋痹”范畴,当从肝论治。笔者有幸随诊,获益匪浅,兹将房师从肝论治AS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消化心身疾病是一组以脑肠互动异常为特点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与生理、精神心理及社会因素相关。该类疾病发病率高,易反复发作,患者反复就医,加重了医疗经济负担。结合临床实践,笔者认为消化心身疾病的共性病机涉及“神明之枢失衡(脑)”“胃肠腑气失调(肠)”两方面,即脑肠共病,故提出“脑肠同调”治法。笔者认为临床中用于治疗消化心身疾病的辛开苦降调枢(脑)法、温肾健脾调枢(脑)法、健脾理气(疏肝)法、通腑调神法、心胃同治法均是脑肠同调。本文从临床和基础两方面论证了上述疗法为同时作用于脑、肠,希望能为脑肠同调的提出与临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